2025-07-18
7月3日,一名刚出生7小时的新生儿,被发现口腔持续少量溢血,并伴有喂养困难及呼吸急促,情况危急!患儿被紧急转入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怀化市鹤城区人民医院)儿科救治。
(护士长蒋春燕在护理新生儿)
儿科医护团队迅速判断,此类出血多源于分娩过程或宫内应激导致的消化道黏膜毛细血管破裂,积血滞留后随喂养物反流。如不及时清除,血块极易阻塞气道或诱发感染,甚至可能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严重后果。医护团队迅速启动新生儿急症预案,果断实施洗胃处理,成功清除约20毫升陈旧性血块与奶块混合物,迅速解除了梗阻风险,患儿呼吸功能随即得到改善。同时,立即进行了凝血功能筛查,排除了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多见于纯母乳喂养儿)或遗传性凝血障碍的可能性,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
患儿出生仅几小时,出血事件严重影响其胃肠功能,急需通过静脉输注药物及高渗营养液,以确保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然而,该新生儿血管极其纤细脆弱,在应激状态下耐受性更差,反复穿刺极易导致药物渗漏、组织坏死甚至静脉炎等并发症。为此,在儿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蒋春燕的带领下,儿科团队迎难而上,成功实施了股静脉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为患儿搭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生命通道”。
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静脉,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静脉内。高浓度、高刺激的药物通过PICC导管直接进入中心静脉而被迅速稀释,可大大降低药物对血管的损伤,最大限度减轻患儿的痛苦。
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丹介绍道:“新生儿PICC置管术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此例危重患儿的成功救治,正是得益于PICC技术,此次高难度置管术的实施,将我院PICC置管技术推上了新的台阶?!?/p>
在儿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与专业护理下,宝宝转危为安,逐步恢复了经口哺喂能力,顺利脱离生命危险,于7月15日康复出院。面对重获新生的孩子,家长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真的太感谢五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了!”
作者:蒋琳俊
编辑:刘姿佑
审核:范 艳
审发:刘国林
2025年7月18日